1997年11月11日,為紀念澳門即將回到祖國的懷抱,郵電部發(fā)行了《澳門古跡》特種郵票,全套4枚。
《澳門古跡》特種郵票
志號名稱:1997-20T
發(fā)行日期:1997年11月11日
版別:膠印
整版枚數(shù):42 枚
全套面值:5.00元
齒孔度數(shù):12.5 度
郵票規(guī)格:50 × 30毫米
設(shè)計者:任國恩
印制機構(gòu):北京郵票廠
媽閣廟
?。?-1)圖為“媽閣廟”。面值為50分,發(fā)行3538.1萬枚。媽閣廟是澳門開埠以來的第一座廟宇,始建于明弘洽元年(1488年),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。原名媽祖閣,又名正覺禪林、海覺寺,俗稱天后廟、媽閣娘娘廟。位于澳門半島東南部媽閣山下,依山就勢,沿崖而建,面向滄海,殿閣幽森。廟前有石階,供作上下船的“埠頭”之用;山門石坊上橫刻“媽祖閣”三字,兩側(cè)刻“德周化雨”、“澤潤生民”門聯(lián),門上有鯉魚嘴、定海針等瓷飾物;門前石獅一對,形態(tài)生動,極富民族特色。廟內(nèi)主要由大殿、石殿、弘仁殿、觀音閣等4幢建筑組成,其中以大殿最具規(guī)模,最初即稱其為“正覺禪院”,為盛極一時的佛寺。石殿為一座以石料砌筑的方形殿宇,建于明萬歷年間(1605年),橫額刻有“南國波恬”4字,殿四周奇石如林,尤以蛤蟆石、洋船石、海覺石最著,合稱“媽閣三奇石”。弘仁殿則建于1488年,歷史最為悠久,殿內(nèi)中央供奉著名揚天下的護海女神,即源自福建莆田湄洲島的媽祖神像,四壁雕刻著輔助媽祖天后的天將神兵,還有一只色彩繽紛的中國帆船石刻浮雕,傳說當年媽祖即是乘此船由莆田出海,歷經(jīng)驚濤駭浪而安抵澳門,由此升天成仙的。觀音閣位于山頂,供奉觀音塑像,意寓保佑四方平安。整個廟宇,極具中國古代建筑之特色,再加上終年紫煙繚繞,香火不絕,不僅成為澳門的一大勝景,也已作為澳門的象征。據(jù)說當年葡萄牙人登岸詢問當?shù)孛Q,居民以為問廟宇,答日:“媽閣”,葡人即以其音譯成“MACAU”,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。據(jù)文獻記載,媽祖即林默娘,福建莆田人,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),28歲病逝,經(jīng)常顯靈于海上,護民救難。清康熙年間,尊封為“天后”,是沿海漁民心中的救護神,媽閣廟前即香火旺盛,人潮如流,為澳門一大民俗景觀。
蓮峰廟
(4-2)圖為“蓮峰廟”。面值100分,發(fā)行2767.4萬枚。蓮峰廟原名天妃廟,又名關(guān)闡廟、慈護宮,后因枕落蓮峰山而得名,建于1592年,現(xiàn)存蓮峰廟是清光緒二年(1875年)重修的,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。蓮峰廟橫連三座,內(nèi)殿二進,供奉著多位神抵。門前廣場寬曠,圍以石欄,建筑宏偉,廟貌森嚴。廟門有幅楹聯(lián)“蓮花涵鏡海;峰景接連瀛”。首進為天后殿,供奉天后圣母,天后殿左右為關(guān)帝殿、藥王殿。二進為觀音殿,供奉觀音大師。觀音殿后依次為呂祖殿、金花娘娘殿。廟后為小花園,有亭臺花草,風景宜人。天后殿前有一亭臺,是清朝官吏到澳門巡閱、審案的場所。清道光十九年(1839年),兩廣總督林則徐為了禁煙而親到澳門巡視,臨時駐在該廟,并在蓮峰廟臺案傳見過澳葡官員。至今仍在正殿存放著林公辦案的木案,現(xiàn)在廟前樹立著林則徐的石像,并建立了林則徐紀念館,天后殿掛有“恩光浩大”的牌匾,以紀念他在澳門重振國威的輝煌歷史。
大三巴牌坊
(4-3)圖為“大三巴牌坊”。面值150分,發(fā)行2580.5萬枚。大三巴牌坊位于澳門半島西部炮臺山下,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臺名勝,下連68級石階,顯得巍峨壯觀。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(即圣保祿教堂)的前壁遺址。該教堂始建于1602年,歷時35年,于1637年建成,造價高達3萬兩白銀,由意大利耶穌會教主設(shè)計,并有一批日本工匠參與,因此,教堂裝飾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和東方建筑的不同風格,布飾大量充滿宗教色彩的精美雕刻和塑像,是澳門最古老的藝術(shù)性建筑之一,也是澳門的另一個標志。但不幸的是,教堂曾經(jīng)歷過3次大火,并終于在1835年1月26日的那場大火中焚毀,而僅殘留下這座類似牌坊的石砌前壁,高聳于194級石階斜坡上,歷經(jīng)人生歲月的風風雨雨。
大三巴牌坊的建筑由花崗石建成,寬23米,高25.5米,上下可分為五層,自第三層起往上逐步收分至頂部則是一底邊寬為8.5米之三角形山花,整個墻壁是巴洛克式,但一些設(shè)計或雕刻,卻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,如中文或象征日本傳統(tǒng)的菊花圓形等圖案,這座中西合壁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。牌坊第一層,即入口層,此一層共有三個入口并有十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墻面,大門兩側(cè)各3枝,側(cè)門一邊各2枝,小門門楣上有耶穌會簡字IHS的浮雕圖案,正門上則寫有“MATER DEI”,說明此教堂是供奉圣母;第二層相應(yīng)是第一層之延續(xù),墻壁由十支科林斯柱式及三個窗口組成,窗楣上有均有7朵瑰花浮雕裝飾,中間窗口側(cè)兩柱間以棕欖樹裝飾,側(cè)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(shè)有壁龕,供奉四個天主教圣人;第三層是裝飾最豐富的一層,并開始收分,墻中央設(shè)有一深凹之拱形壁龕,供奉著圣母,兩側(cè)各有3個天使浮雕,此一層中央共有六枝混合式壁柱,兩側(cè)以方尖柆代替壁柱,是下面兩層柱體的延續(xù),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,左邊是智能之樹及一只七翼龍,其上有一圣母,側(cè)有中文“圣母踏龍頭”字樣,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精神之泉及一只西式帆船,上有海星圣母。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,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“念死者無為罪”,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,中文則是“鬼是誘人為惡”,此層最外側(cè)兩塊墻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,而墻側(cè)則設(shè)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,作滴水之用,在第四層是一耶穌圣龕,兩側(cè)有耶穌受難之刑具浮雕,往外由四枝混合式壁柱組成,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,柱兩邊有弧形山墻。第五層是一三角形山花,中間有一銅鴿,頂部設(shè)有十字架。整座牌坊既宏偉又細膩,顯示了當年圣保羅教堂的氣勢。
松山燈塔
?。?-4)圖為“松山燈塔”。面值200分,發(fā)行3013.1萬枚。松山燈塔位于澳門半島東部的東望洋山上,是我國沿海以及遠東地區(qū)的第一座燈塔,原稱東望洋燈塔。該山古稱琴山,海拔93米,是“澳門第一峰”,山上原來光禿無樹,后來遍植馬尾松,歷經(jīng)100多年的培植,已是滿山蒼蔥,因此改名為松山。因聳立在松山松濤中而得名,為澳門地區(qū)的地理座標的標志點。由一名土生葡人設(shè)計的松山燈塔,高13米,建于1864年,于1865年9月24日晚上開始向四周海域放射出熠熠光芒,射程可達25海里,為往來航船指示方向,通宵達旦,不停閃爍放射光芒,最初使用煤油燈發(fā)光,并利用木輪繩錘的擺動使燈光循環(huán)旋轉(zhuǎn)。1874年8月被臺風吹毀,1910年6月29日晚,經(jīng)修復而重放光明,此時,已采用了電動機械,煤油燈被電燈所取代。至1911年重建,正式使用迄今。燈塔內(nèi)還設(shè)有一架望遠鏡,能清晰地看到50公里以外的景物,為水警巡察、嘹望提供了條件。松山燈塔與另兩座三百年古跡松山炮臺和松山教堂,構(gòu)成松山三古跡。登上松山燈塔,于此遠眺,澳門全景及珠江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,海風吹過,松濤陣陣,別有一番景色,可領(lǐng)略古今變遷。
繼香港回歸祖國之后,澳門也將回到祖國的懷抱,這是令世界矚目的重大事件,也是炎黃子孫企盼已久的大事。為了紀念它,郵電部決定發(fā)行系列郵票,這套《澳門古跡》是該系列的第一套。4幅畫面,均為澳門的著名景點,并以明亮的黃灰色,表現(xiàn)其古樸的歷史感。
本站部分內(nèi)容收集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有侵犯您的權(quán)利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。